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

策略地圖(Strategy Map)與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, BSC)

策略地圖(Strategy Map)與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, BSC)
是羅伯‧柯普朗(Rober S. Kaplan)與大衛‧諾頓(David P. Norton)兩位學者所提出之策略規劃工具。

此二工具,隨著作者三本相關書籍,包括「The Balanced Scorecard: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」化策略為行動、「The Strategy-Focused Organization: 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」策略中心型組織:在新的商業環境中,使用平衡計分卡的公司如何蓬勃發展,「Strategy Maps: 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」戰略地圖:無形資產轉換成實實在在的成果,暢銷全球,逐漸受到重視,並廣泛被運用到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與執行上。

策略地圖之核心有二,其一為策略(strategy),其二為地圖(map)。


策略為達成特定目標之行動方針規劃,地圖即是將規劃方針以圖形方式呈現,基於此,策略地圖可以初步理解為「達成特定價值主張之行動方針路徑圖」。此外,策略地圖亦包括策略之邏輯關係,亦即某種策略組合(strategy portfolio)關係。

平衡計分卡亦包括兩部分,其一為平衡(Balanced),另一為計分卡(Scorecard)。計分卡即是某種量化指標系統與載體,用以紀錄企業各類型經營績效數值,常見的計分卡就如同掛在企業牆壁上的年度目標設定值。平衡即是具平衡性的,不偏斜的。那平衡什麼呢?平衡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,平衡長期與短期,平衡有形與無形,平衡策略與執行,平衡企業不同營運面向等。換言之,平衡計分卡可理解為「企業多面向量化指標系統與載體」。

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有四個柱子,四個策略執行方向、四個量化指標系統或稱為四個構面(perspective 透視),分別為

財務構面(financial perspective)、

顧客構面(customer perspective)、

內部流程構面(internal perspective)、

學習與成長構面(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)。

在實務操作上,這四個構面有先後順序關係(邏輯),由下往上分別為學習與成長、內部流程、顧客與財務等,但是從學理上論,不必然需要如此。需要說明,此四根支柱即是撐起策略大傘之重要骨架,而每一骨架又可持續細分,並對應到不同指標體系與指標組合。





要瞭解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運用,就需要知道此二工具在策略規劃(strategic planning)中的角色,如圖二所示。由圖可初步看出,其一,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乃是企業策略(strategy, our game plan,規劃力)與企業目標及行動方案(targets and initiatives, what we need to do,執行力)間的橋樑,其中策略地圖扮演演繹與轉化抽象策略之功能(translate the strategy);而平衡計分卡即是用來衡量與聚焦,亦即量化目標值(通常就是關鍵績效指標KPI),並且將經營主軸聚焦到特定的企業議題上。





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在企業策略規劃之角色(Source: Robert S. Kaplan, David P. Norton, Strategy Maps: 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)

由上可見,策略地圖即是將策略內涵實體化(具體化,由抽象到具體),而平衡計分卡更進一步將策略議題數量化(數字化,可衡量化)與聚焦化(集中在特定企業經營環節)。經過此兩段的轉化與量化,策略不僅可以看的到,更可進一步衡量其目標值為多少,而後續的企業各部門或是個人的日常執行成果好壞即是由此檢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