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,自號陽明子,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,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,其學說世稱「陽明學」。在中國、日本、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。
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「至理」的「格物致知」方法,因為事理無窮無盡,格之則未免煩累,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「理」,認為「理」全在人「心」,「理」化生宇宙天地萬物,人秉其秀氣,故人心自秉其精要。
在知與行的關係上,王守仁從「天地萬物本吾一體」出發,他反對朱熹的「先知後行」之說。王守仁強調要知,更要行,「知行合一」。
陽明學,通常又稱作王學、心學,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,又名王陽明,發展的儒家理學。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程頤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,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「心即是理」,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,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。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,並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,成為「姚江學派」亦稱「陽明學派」,其中又以泰州學派(又被稱作左派王學)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,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,因此「人人可以成堯舜」,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、也可以成為聖人。王學這種「心即理」看法的發展,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,由於心即理,因此人慾與天理,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,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,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。
李贄(1527年十月廿六-1602年三月十六)「贄」讀若「治」,明朝晉江(今福建泉州)人。初姓林,名載贄,後改姓李,名贄,字宏甫,號卓吾,又號溫陵居士[3],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、史學家和文學家,後被迫自殺,死後一度被泉州民眾奉之為神,稱「溫陵先師」。
李贄深受「泰州學派」影響,且以「異端」自居。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為權威的情況,貶斥程朱理學為僞道學,提出不能「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」。詩文多抨擊前七子、後七子復古之主張,認為《西廂記》、《水滸傳》就是「古今至文」。公安派受其影響較深。晚年頗好史學,據歷代正史纂《藏書》,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《續藏書》,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。
李贄承認個人私慾,「私者,人之心也,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」。「天盡世道以交」,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、商業交易合乎天理。
他的思想方法與當時官方的儒家主流思想格格不入,包括反對八股文、歌頌秦始皇,主張男女平等、自由婚姻等,但仍受到不少儒士文人包括李廷機等當時有影響的人物的好評。史家黃仁宇(《萬曆十五年》)認為李贄在王陽明哲學的影響下「存在著鼓勵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導行動、而不顧習慣的道德標準這一趨向。1587年,李贄就走到了這條道路的交叉點。」
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,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,因此他們被稱為「陸王學派」。陸九淵從「心即理」說出發,認為格物的下手處,就是體認本心。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,他說:陸象山之學,「其學問思辨,致知格物之語,雖亦未免沿襲之累」。
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「至理」的「格物致知」方法,因為事理無窮無盡,格之則未免煩累,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「理」,認為「理」全在人「心」,「理」化生宇宙天地萬物,人秉其秀氣,故人心自秉其精要。
正如陸九淵所言「心接具是理,心即理也」,何消外求?故明「本心」則明「天理」。故王守仁強調:「心一而已,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,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,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。不可以心外求仁,不可外心以求義,獨可外心以求理乎?外心以求理,此知行之所以二也;求理於吾心,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。」
王守仁指出 :
“ . . . . . . . 心即理也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? ”
— 傳習錄 卷上 3
“ . . . . . . . 心即理也。此心無私慾之蔽,即是天理。不須外 面添一分。以此純乎天理之心,發之事父便是孝。發之事君便是忠。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 仁。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。 ”
— 傳習錄 卷上 3
“ . . . . . . . 身之主宰便是 心。心之所發便是 意。意之本體便是 知。意之所在便是 物。如意在於事親,即事親 便是一物。. . . . . .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,無心外之物。“
— 傳習錄 卷上 6
「知行合一」
在知與行的關係上,王守仁從「天地萬物本吾一體」出發,他反對朱熹的「先知後行」之說。王守仁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,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。如果只是自稱為知道,而不去實行,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,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。比如,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,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;知道仁愛的時候,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,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,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。他的目的在於「發動處有不善,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,需要徹根徹底,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」。
對於朱熹的「先知後行」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,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《傳習錄》中是這樣理解的,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,而忽略了行,認為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,於是開始強調要知,更要行,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為要先知而後行,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。
「致良知」
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,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「致良知」:「某於此良知之說,從百死千難中得來,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,只恐學者得之容易,把作一種光景玩弄,不實落用功,負此知耳!」
「唯求其是」
王陽明倡「君子之學,唯求其是」的「求是」學風,並多有闡發。時至今日,「求是」精神仍然十分重要。
「士農工商」
顧炎武《日知錄》卷七中提出,「士農工商謂之四民,其說始於管子(管仲)。」王陽明認為士、農、工、商「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,則一而已」,且進一步說明「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,其盡心焉一也」的觀點,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「賤業」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。(《節庵公墓表》)王陽明《傳習錄拾遺》說:「雖經日作買賣,不害其為聖為賢」。此說被稱為「新四民論」。
「四句教」
「四句教」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,即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」四句。學界對四句教的理解眾說紛紜,歷來就有爭議。
陽明學 日語發音 Yōmei-gaku 陽明學(Ō Yōmei :王陽明).
陽明學自明朝中後期傳入日本(據稱時87歲高齡的日本高僧會庵為首個傳播者)後在日本進一步發展,並對日本後世影響深遠。著名學者如有「近江聖人」之稱的中江藤樹(一般認為是日本陽明學的鼻祖)。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東渡日本,進一步傳播了陽明學。
幕末時期有佐藤一齋, 著有傳習錄欄外書。
陽明學對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影響很大。
陽明學於明治維新時期成為日本的顯學,對明治維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。時很多著名政客,兵學者均是陽明學追隨者,著名的如日本「武聖」東鄉平八郎,革命家大鹽平八郎,「倒幕魁首」西鄉隆盛,其他的倒幕健將如:吉田松陰、高杉晉作、河井継之助、佐久間象山等等。
此外,日本二戰後的領軍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也深受陽明學的影響。
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, 著有 《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》, 詳述陽明學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傳承。此外,學者高瀬武次郎著有 《 日本之陽明學》, 列出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 31位日本陽明學者的生平和思想。
陽明學自明朝中後期傳入日本(據稱時87歲高齡的日本高僧會庵為首個傳播者)後在日本進一步發展,並對日本後世影響深遠。著名學者如有「近江聖人」之稱的中江藤樹(一般認為是日本陽明學的鼻祖)。明末清初思想家朱舜水東渡日本,進一步傳播了陽明學。
幕末時期有佐藤一齋, 著有傳習錄欄外書。
陽明學對近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影響很大。
陽明學於明治維新時期成為日本的顯學,對明治維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。時很多著名政客,兵學者均是陽明學追隨者,著名的如日本「武聖」東鄉平八郎,革命家大鹽平八郎,「倒幕魁首」西鄉隆盛,其他的倒幕健將如:吉田松陰、高杉晉作、河井継之助、佐久間象山等等。
此外,日本二戰後的領軍作家三島由紀夫創作也深受陽明學的影響。
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, 著有 《 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》, 詳述陽明學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傳承。此外,學者高瀬武次郎著有 《 日本之陽明學》, 列出從江戶到明治時期的 31位日本陽明學者的生平和思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